虚寒相抟,则精血漏失,故有革象也。其外大肠有寒者,多清澈鹜溏,即下利溏泻也。
惟滑脉为阳,始有生理。 微者虚也,涩者滞也,小紧者邪也,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。
程应旄曰:此示人察色合脉之法,恐则气下神被夺矣,故脉细而且不定,面色白而且问曰:人不饮,其脉何类?中暑伤气,气虚故脉微弱也。
今掣痛不可屈伸,风胜湿也。 盖明所以致惊之由非一端,即寒侵针处,亦能为是病也。
故方中桂枝芍药倍于麻黄、防风,大加白术、附子,其意专在温行阳气,次在散寒湿也。三部不同,病各异端,太过可怪,不及亦然,邪不空见,终必有奸。
肺痈胸胀而满,咳逆上气,喘鸣迫塞,一身面目浮肿,鼻塞清涕出,不闻香臭酸辛,是邪外塞皮毛,内壅肺气,比之喘不得卧,殆尤甚焉。 故前章曰下之死,此但云不愈,见用法不当,而非伤寒八、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;若大便坚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